食源性疾病是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、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,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, 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, 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、预警与防控能力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病例信息采集内容如下:
(一) 目的。
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、 汇总和分析, 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,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。
(二) 病例定义。
1.食源性疾病病例: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。
2.食源性异常病例: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,根据临床表现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。
(三) 监测对象。
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、 化学性、 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、异常病例进行监测。重点(优先)监测对象包括:
1.感染性病例: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,临床表现为腹泻,可伴有腹痛、发热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的病例。
2.中毒性病例:有可疑食物暴露史,并具有生物性、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, 如农药中毒、亚硝酸盐中毒、毒蘑菇中毒、菜豆中毒、肉毒毒素中毒、米酵菌酸中毒、河鲀毒素中毒等。
3.异常病例:有可疑食物暴露史,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,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。
(四) 监测内容。
1.食源性疾病病例。
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, 登录 “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” 或填写 《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》 (附表 1-1) ,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、临床症状与体征、初步诊断、饮食暴露史及标本采集信息等。
2.食源性异常病例。
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,填写 《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》,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、临床症状与体征、检查结果、主要诊断、可疑病因、可疑食品及上报原因等。
(五) 信息报送。
1.食源性疾 病病例信息。
哨点医院应在病例就诊后 2 个工作日内通过“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”报送监测信息,区县级、地市级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级审核、上报辖区内的监测数据。
2.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。
(1) 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异常病例后, 哨点医院应及时组织专家会诊,确认后将《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》及病历复印件上报至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。
(2) 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报告卡后, 应立即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汇报,并协助其组织信息核实。
(3) 信息确认后,由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“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”填写并上报,同时将信息反馈哨点医院。
哈尔滨市第四医院预防保健科
2016年7月15日星期五